不抛弃,不放弃
作者:彼道庆典策划 时间:2016-09-28 10:00:11 人气: 返回列表
拍案一不抛弃,不放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即率领全党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活动。在这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震撼人心,感人肺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绝不轻言放弃”,是对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最好诠释,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表现出来的勇敢与团结,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汶川震觞的意义,或说补偿的代价,也恰在于灾难之后,给国家与民族賦予前行的新精神与新力量。这一场灾难,使人文精神与人本理念在我们的心中持久激荡。自汶川震灾始,公民获得“降旗志哀”的权利,灾难中普通人的名字进人公共视野。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不仅是一个国家给予遇难者的最高礼遇,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的转身。灾难唤醒了文明古国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激活了所有国人的民族情怀和博爱胸襟,更使得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公民之间的情感交汇与价值融合中凸显力量,绽放异彩!事实证明,以人为本的这一科学理念,一旦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认同,就能在实践中迸发出力量,就能激发起人们热爱、珍惜和抢救生命的神圣使命感,激起人们心中无私无畏、奋不顾身、勇敢拼搏的浩然正气,并转化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伟大力量。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抢救奇迹在神州大地出现。经过日日夜夜的奋战,截至22日中国抢险救灾人员累计解救、转移被困人员达数8万余人。这只有强大的中国才能做到,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救灾成绩相媲美的。在这次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强大组织力和敬业奉献精神不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戴,也令大多数西方媒体和评论者感佩不已。一次次将目光投向平凡人的感人事迹,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就这样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刻画出一个充满人间温情的中国社会。“顽强、热情、友善”成为世界人民赞誉中国人民时用得最多的词汇。人性的中国如今更加自信,真实的中国从来都是经得起检验的责任大国。
面对如此大的灾难,本着“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国务院决定从5月19日至21日的三天为“全国哀悼日”。国旗低垂,举国同哀,以这种庄严的方式对不幸的遇难者表达国家级的最高尊重,以这种方式集中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哀伤和痛楚,倾注了全国人民的怀念和追思之情,使遇难者得到最崇高的祭奠,使生者得到最深切的慰藉。而此举受到了国际上舆论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境外传媒的评论是:60年来,尚属首次,意义非凡。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有此种针对伤亡惨重的重大事故,政府设立全国哀悼日的国际惯例,但这决非仅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与国际“接轨”。必须看到,在这一新制度背后有一种崭新观念——尊重生命。
点评
“以人为本”作为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不仅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坚决拥护,并在救灾行动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舆论的广泛认同和热烈赞誉,正如《欧洲时报》在《地震废墟中站起大写的“中国人”》一文所说:“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海外华侨华人团结救灾的前前后后,没有任何刻意经营形象的痕迹”。而“以人为本”,这一近年来在举国上下达成的全民共识,才是此次抗震救灾精神遗产之核心所在。可以说,在惨烈的地震废墟中站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大写的“中国人”就是拥有了普世价值观的中国人;这使我们在悼念死者的悲痛之中,燃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美国《洛杉矾时报》5月17日发表文章也说:“中国领导人关心民众疾苦,重视民情,身体力行以贯彻以人为本精神。中国各地群众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要求到灾区救援的人排起了长队。这一切表明中国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国家。”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政府并没有刻意去塑造自己的角色,而是通过行动来践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对自身形象的最好宣传和公关,因而,也得到国内国际的一致认可和普遍赞扬,为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兗和政府在落实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