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及互动发展
作者:彼道庆典策划 时间:2016-11-04 09:01:13 人气: 返回列表
一、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基本内涵
(一)传统节庆的内涵
传统节庆是指那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够全面、集中、形象地体现出民族的共同心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和理想愿望的节日。中国传统节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映尤为明显,特别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豪。传统节庆中还有诸多如天仓节、春龙节、中秋节等的内容,就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界斗争、与异族侵略者的斗争中形成的,向我们显示了民族乐观、自信、自强的个性特点和健康心态,因此,传统节庆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庆大致上在周代出现雏形,在汉至唐这一漫长历史阶段逐渐定型,从唐代以后,日臻丰富和完善。由此可以说,传统节庆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是中国民族历史的一个缩影。传统节庆活动都蕴含着美丽的传说和风习,因此,从传统节庆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无形的内容就是指传统节庆所负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形即是无形的表现形式,如元宵观灯、清明戴柳、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年节守岁、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以及汤圆、月饼、粽子、年糕、饺子、馄饨、菊花酒等四季变换的节日食品。
(二)现代节庆的内涵
现代节庆是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各城市、地区和企业根据各自的资源和实际情况,人为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的现代节庆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南京国际旅游节、南京旅游节、中国宜昌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具体来说,现代节庆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内举办,主办者通过特定的活动、仪式或典礼吸引参与者,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拉动城市旅游和投资发展,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等目标的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例。由于现代城市节庆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所以它可以与举办地的城市品牌紧密相连,极大地影响和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该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的差异分析
(一)节庆缘起差异
传统节庆日期的选择与设定,一般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开始认同从节气中择定节日。甲骨文、金文中,就有通行的“年”字,字形是“谷物成熟”之形。最早被择定为节日的是被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人们还根据月之朔、望择定节日。日出日落,形成一日;月圆月缺,构成一月;谷物由播种到成熟、收获,是为一年。由此,年月日的三级计时单位组合而成,并确定下来;与此同时,昏、旦、朔、望岁首、岁末等时日,也便凸现并明确起来,并被人们分别确定为各个固定的节日。也因此,传统节庆因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对体验我国节庆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旅游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现代节庆日期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特色资源的季节性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决定的。比如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举办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份,将啤酒和炎热的天气结合起来,并且每年举办的具体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组织者的安排有所变动,比如1991年6月23日至30日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青岛国际啤酒节,发展到现在,时间有所变更,2007年的举办时间是8月11日至8月26日,因为今年有奥运会,时间定在2008年9月16-10月5日。由于现代节庆的文化是人们为了深化节庆品牌而人为赋予的,组织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其他节庆所超越,所以可替代性较强。
(二)群众参与差异
传统节庆起源于民间,散布于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拥有较强的社会互动性和群众性。如元宵观灯、端午赛龙舟等,往往形成广场文化和行进文化,吸引了“老到八十三,小到要人搀”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这与传统节庆所要宣扬的“合家团圆”、“普天同庆”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节庆是一种社会的共同活动;从历史的角度看,节庆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早已升华为一道人人遵循、个个通晓的文化指令,从而形成传统节庆的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因此有学者认为:“较广泛的群众性能够形成一种约束力和驱动力,不参加这种节日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某些压力来自一定的社会组织,有的则来自舆论和传统习惯。”也可以说,传统的节庆活动,以其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特点,宣染着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个人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熏陶,自觉的或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其中,这是现代节庆所不具备的。